English

机论:一种新的思想方法论

1999-04-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郑州大学现代管理学院贺永方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专著《机论———一种新的普适性方法论研究》。这项成果共分三篇:上篇《“机论”的历史考释》考释了中国古代“机论”思想、西方“机论”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机论思想”;中篇《机论的原理与方法》阐述了“机”的类型、本质与特征。“机”的根源及其变化规律、识“机”之方、用“机”与创“机”之法;下篇《“机论”的意义与运用》分析了“机论”与哲学发展以及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关系。这项成果对“机”的系统分析体现了思想方法论研究的新进展。

一、“机”的主要含义:1.它指将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组成有机体(或系统)的结构(机构)和体制(机制),从而使事物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2.它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表现为事物量变进入到“关节区”、“临界点”的一种即将突变的状态。3.它指事物系统处于即将突变状态时所加入的“微扰”或“序参量”。4.它指事物发展运动中的一种苗头、一种先兆、一种趋势。5.它指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趋势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的组成部分或环节。6.它指事物系统空间结构中的某一起关键作用的“点”、“线”“面”,能否控制这些“点”、“线”、“面”,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7.它指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段时间,常称作“紧要关头”、“关键时刻”、“千钧一发之际”,这是事物由量变向质变跃迁前的重要时机。8.它指一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信息。

二、“机”的形成根源。1.内因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竞争与协同的运作中,达到一定阶段,就交汇成一些高度敏感的“关节区”、“关节线”、“临界点”。这些“区”、“线”、“点”相对于整个事物及其运动的全过程来说,是微小的、短暂的,但它又非常关键,其变化决定着整个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状态。这就是“机”形成的内在依据或根源。2.外因的触发。事物系统要存在和发展,不仅需要各子系统之间的不断联系、作用和交换,而且需要与外部环境相联系,成为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外部环境中,那些能影响事物的关键要素变动并由此牵动整个事物变化的因素,就是事物之“机”的外部根源。3.目的的选择。离开了人的目的性,就纯自然的变化来说,无所谓“机”、“机遇”、“危机”等,也没有识“机”、用“机”的必要性。“机”的形成与人的目的性密切相关。

三、“机”的变化规律。不同的“机”,在变化方式、速率、进程上是不尽相同的。“机变”有如下规律:1.非线性放大律。“机”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一般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相干性,即对象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地从数量上叠加,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偶合形成为一种在整体上完全不同于各部分的崭新的整体效应。2.竞争协同律。这是指“机”内部的要素之间以及“机”与环境之间既存在整体同一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整体同一性表现为协同因素,个体差异性表现出竞争因素,通过竞争和协同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推动“机”的强化发展。3.涨落有序律。这是指“机”的发展演化通过涨落达到有序,通过个别差异得到集体响应放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必然性,从而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4.信息反馈律。信息反馈在“机”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通过信息反馈机制的调控作用,使得“机”的稳定性得以加强,或“机”被推向远离稳定态。5.转移再生律。从宇宙万物的普遍联系的无限环节和守恒发展的无限过程看,“机”是可以转移再生的。

四、“机”的运用方法。“机”的运用,有识“机”、用“机”、创“机”之方法。识“机”方法包括:(1)善于分析和把握构成事物的关键要素;(2)善于分析和把握决定事物功能的结构;(3)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内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关键联系;(4)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确定性和随机性及其相互关系;(5)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关节区”和“临界点”;(6)善于捕捉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趋势和规律;(7)善于促发和捕捉认知中的“机遇”等。用“机”方法包括:(1)从空间上争取主动,抢占“关键点”,力求以点制面;(2)从时间上争取主动,抓住关键时机,见机而动;(3)善于把握节奏,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强则强,当弱则弱;(4)善于抓住最能影响全局、可以带动整个链条的中心环节;(5)把握最佳适度,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做到胸中有“数”;(6)随机而动,一旦“良机”出现,立即行动;(7)持重待机,时机不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可轻举妄动;(8)随机应变,根据不同情况顺情变意,反应敏捷;(9)善于扭转“危机”,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创“机”方法有:(1)主动创造“良机”形成的必要因素;(2)积极创造“良机”形成的内在机制;(3)努力创造“良机”形成的外部条件;(4)促发“良机”产生突变;(5)根据事物发展的进程,随机调整;(6)要有一种乐观、自信、创新、敢闯的精神和积极主动、开拓前进的良好状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